一家飼料企業的總經理告訴筆者,他最近感覺非常悲哀。悲自己原來的養豬客戶們正在一個一個消失,哀那些仍在堅守的小客戶如此頑固,聽不進任何建議。“我不知道他們還能活多久,我很想勸他們別再干了。”
他的坦率讓筆者大吃一驚。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養殖業是整個畜牧產業鏈的根基,養活了絕大部分從業者。一般來說,飼料廠、獸藥廠老板都會極力渲染養殖業的重要性與美好前景,很少有人愿意唱衰市場。
這還是筆者第一次從上游廠家那里聽到對養殖業無信心的聲音。一方面,說明對方的真誠,另一方面,也說明飼料業對養殖業未來的形勢開始了真正的反思:經過一輪輪洗牌,這已經不是傻子都能掙錢的市場了。
筆者同時留意到,在養殖戶群體中,一種消極的情緒也在傳播。盡管豬價正猛,但有相當多的養殖場朋友都在積極尋找買家,希望借此良機套現離場。原因很簡單,在上一輪持續兩年的大跌中,不少養殖場虧得一塌糊涂,一個存欄幾百頭母豬的場隨隨便便就可能欠債幾百萬,這短短半年的紅火遠遠無法彌補其虧空,他們已經心驚肉跳!
一位朋友說,養豬如炒股,他原本只是要進來開開心心掙錢,未曾想卻被牢牢套住,想離場,卻欠了一屁股債,“總害怕被人拿著菜刀整天追”。
堅守還是逃離,這真是一個問題。
在筆者看來,下決心堅守還是逃離之前,迷茫的養豬人該冷靜下來,好好認清環境與自己,再做打算。無論是留還是走,都需要一個甚至一堆理由。
從外部環境看,養豬業的生態圈正在發生劇烈變化,無論是市場還是政策,都傾斜向了大集團,養豬業的馬太效應日益明顯,即大集團大養殖場穩步向前比例逐漸提升,中小豬場則苦苦掙扎難以在豬價黃金時間擴張。
從內部看,大部分中小豬場面臨重重難關,環評難、貸款難、人才難、技術提升難、觀念更新難……
難道中小豬場一點機會也沒有了?
未見得。
基于龐大的消費市場剛需,中國是不可能完全 由大集團來供應豬肉的,而基于保障農民就業等因素 考慮,國家也在一定程度上鼓勵發展家庭農場。部分 飼料企業或大型養殖企業正是注意到了這一點,才紛 紛開展“公司+ 農戶”模式,尋找中小養殖場合作, 希望借此政策東風轉型。
如果一個人對自己的技術或資金比較有信心,當然應該留下來繼續打拼,豬價起起落落,勝者永遠是養殖高手,只要讓自己的養殖水平超越絕大多數人就足夠了。
倘若一個人熱愛養豬,卻在資源方面存在短板,那么與大企業合作未必不是一條便捷之道。賺得少,總比沒得賺劃算。
當然,心里無信心,手里無資源,那就沒必要死扛了。早些改行,該干啥就干啥,讓愿意養的人來養,對人對己都是一件愉快事。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在合適的時間合適的地點做合適的事情,足矣。獸藥專家摘自互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