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用藥不在多而在準確
獸藥專家說好藥并非價格昂貴,而是指在確診了病的基礎上,根據藥理藥性對癥下藥,方可達到治愈的目的。一些基層獸醫和養豬戶讓豬的并發癥弄得束手無策,把治不好的豬病統稱為無名高熱癥。治療是以確診為前提的,對病的認識似是而非,則只能是盲目用藥或試驗用藥,受損失的只能是養豬戶和養豬場。
二、忌諱濫用藥和誤用藥
目前在任何地方都很容易買到獸藥,有些人靠著一知半解的用藥常識給自家豬看病,看不好時才去找鄉村獸醫,鄉鎮看不好時再到縣市獸醫站求診。殊不知這樣反復折騰往往使病程拖長,耽誤了最佳治療時機,甚至引起豬的并發癥或繼發感染,加重了病情,增大了診治難度。
養豬濫用藥和誤用藥的現象十分嚴重。有的農戶自作聰明,在飼料中、飲水中常拌些土霉素之類的藥物,似乎豬一日三餐無藥則不下咽似的;還有些廠家在飼料中摻進激素,引起一系列社會公害和環境污染,危害一方。
大家切記,抗病毒的藥物不一定對細菌有作用,反之亦然。
三、慎重對待名目繁多的新獸藥制劑
目前獸藥市場繁榮但存在問題也不小,生產源頭亂、銷售渠道亂、劑型品種亂等現象十分普遍,這給臨床獸醫和養豬戶在豬病防治上造成極大困難。尤其是近年來一些獸藥名稱、品牌、劑型等十分混亂,往往使獸醫和養豬戶困惑不解。尤其是一些廠家在外包裝上只說明用途和用法,但沒有說明該藥的配方成分,這是違反國家的法律法規的,也給獸醫在臨床使用時造成困難,甚至導致醫療事故的發生。
應引起大家注意的是,好多廠家對外稱研制了新獸藥,其實只是一些藥物的組合,好多還是違規的,根本不是新獸藥,新獸藥研制要經歷3~5年臨床試驗,且有農業部的認可,不是換一個新名字就是新獸藥。
豬病毒性疫病治療用藥的誤區
診斷不準,藥不投方。高熱綜合征是諸多疫病的共同特點,如發熱、便秘、尿黃(褐)、減食(或厭食)、皮膚紅斑(或紫斑)、精神萎頓可以在許多傳染病的臨征上出現,但每一種病必有其證病性的病性特征(如非典型豬瘟的脾臟出血性梗死、回盲瓣小潰瘍、耳、皮膚出血和便中帶粘液、血液、抗菌素無效;高致病性藍耳病母豬流產、小豬死亡率較高、大豬較少死亡、尸檢脾、肝有腫大和肺有充血出血與間質增寬;圓環病毒病有衰竭、黃疸、皮炎、腎炎、肺炎、腸炎等多發性癥狀且病程較長,務必抓住每個病的流行、癥狀、剖檢、療效驗證等情況進行綜合分析及必要時的實驗室檢查(ELISA、PCR、IF、AGP等),才能確立診斷,措施對路。
病急亂求醫,用藥混亂,造成極大浪費和延誤病程增加死亡。不管是抗菌素、磺胺類、沙星類或甲砜霉素,這些抗菌(或抗支原體)藥物,對病毒性傳染都是無濟于事的,這些藥只能在防止細菌性繼發感染有些作用。病毒病主要矛盾在于遏制病毒的復制與泛濫,提高機體的免疫功能才能解決。如果需要緊急接種,事前用了地塞咪松(農村獸醫最喜歡用此藥)這種皮質類激素,屬免疫抑制劑,會大大影響疫苗按種的效果。毫無主見的請多個獸醫應診,往往說法不一,用藥更是亂了方陣,大范圍、大劑量使用抗菌退熱藥,帶有很大的盲目性。發熱是機體動員防御系統對抗病毒,調動淋巴細胞增強吞噬作用的保護反應,大量抗菌退熱藥使用后,陡然降溫而病因未除,往往出現厭食和病原繼續作亂。不能陡然降溫,只能逐漸降溫,步步為營。
萬箭齊發。重復用藥。黃芪多糖、轉移因子、白細胞介導素、聚肌胞、植物血凝素、免疫球蛋白、干擾素、高免血清、利巴韋林、金剛烷胺…… 許多種對付病毒的藥都只能是輔助性和增強免疫力的間接治療藥,并不能直接殺滅病毒,而且一些分子生物學產品的成本很高,價格昂貴,承受不起,一定要按病性、病程合理使用、按療程使用,減少重復和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