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雞業的發展在經歷2012年“速成雞”、“藥殘雞”事件及2013年初“H7N9”事件的影響后,國內白羽肉雞行業承受了長達2年的低迷。一些規模小、糞污處理設施不全、抗風險能力弱的肉雞養殖企業,紛紛退出市場;而一些規模化集約化程度高、設備設施裝備優良、質量管理規范的肉雞企業正迎來新一輪的市場機遇期。
產能過剩導致了肉雞市場行情長時間處在底部階段,業界于去年3月~4月、7月~8月、10月~12月份完成了3次規模較大的去產能化行動,2014年去產能繼續加速,上半年連續兩次協議淘汰在產祖代雞,幅度達到30%,全國祖代雞存欄量比去年高峰期下降25%。市場供給的加速收縮也使肉雞業向上爬升的空間得以打開。
禽藥公司了解到,隨著新鮮資本的進入,部分肉雞企業的產能會隨之擴張,肉雞產業的市場集中度進一步加強,從目前國內肉雞規模化養殖企業的市場占有率來看,僅為30%,相比成熟市場的美國95%的產業集中度仍處于較低水平。但是,肉雞產業集中度的提高潛藏著左右市場價格的風險。如果,在原來的市場上進行簡單的擴大再生產,擴大的產能可演變為新的過剩產能。
國內的白羽肉雞基本上處于兩頭在外的格局,高端的種源幾乎全部靠引進,部分能量與蛋白飼料的缺口靠進口,國內的白羽肉雞企業是一個巨大的生產工廠,加上土地資源與勞動力價格的上漲,行業形態發生了變化,生產成本優勢不復存在。因此,依靠初級加工雞肉產品的出口貿易優勢越來越小,出口市場可能要瞄準高附加值的深加產品。而隨著肉雞養殖企業規模的擴大,種業安全與生物安全的風險則是發展中的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