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扒开屁股让男人桶30分钟,xxxx欧美,中文字幕亚洲无线码在线一区

免費服務熱線:400-0531-699
當前位置: 首頁養殖寶典 >

科學養豬(一)

時間:2012-12-25 來源:
一、豬的生物學特性
1、繁殖高產、世代間隔短
   豬一般4~5月齡性成熟,6~8月齡就可初次配種。豬的妊娠期短,只有114天左右。豬是常年發情的多胎高產動物,1年生2胎,母豬進行激素處理后可達2年5胎或1年3胎。經產母豬窩產仔數為10頭左右。
2、食性廣、飼料轉化率高
   豬是雜食動物,能夠充分利用各種動植物和礦物質飼料。飼喂配合飼料時,豬的料肉比在3~4:1,僅次于雞而大大超過牛、羊。
3、生長期短、周轉快
   一般情況下6~8月齡體重可達80~100千克,性能優秀的雜交豬5~6月齡體重可達90~100千克,即可上巿提供肉食。
4、適應性強、分布廣
   豬是世界上分布最廣、數量最多的家畜之一。
豬不耐熱,肥豬的適宜溫度為20~30℃,仔豬適宜溫度為1~3日齡為30~32℃,4~7日齡為28~30℃,15~30日齡為22~25℃。
 
二、豬的行為學特點
1、嗅覺和聽覺靈敏、視覺不發達
   仔豬生后數小時對聲音有反應,2月齡能分辨不同聲音刺激物,到3~4月齡時能較快地分辨出來。仔豬在出生幾小時便能鑒別氣味,母豬能用嗅覺識別是否是自己生下的仔豬。豬的視覺較差,不靠近物體看不見東西。
2、采食行為
   豬采食具有選擇性,特別喜吃甜食。顆粒料與粉料相比,豬愛吃顆粒料。干料與濕料相比,豬愛吃濕料。
豬在白天采食6~8次,每次采食10~20分鐘。豬采食具有競爭性,群飼的豬比單飼的豬吃得多、吃得快,增重也快。豬的飲水與采食為同步的,水料比例約為3:1。
3、排泄行為
  在良好的管理條件下,豬是家畜中最愛清潔的動物,能在豬欄內遠離睡床的固定地點排糞尿,豬的排泄有一定的時間性,一般在食后、飲水或起臥時發生。雖然豬是愛潔凈的動物,但如果飼養密度過大、天生的排泄習性受到干擾時,或在頭均占有面積小于1平方米時,它們的排泄行為就會變得混亂。
4、群居行為與爭斗行為
   豬為群居動物、具有合群性,但也有競爭性,在一個群內表現為大欺小、強欺弱以及欺生的好斗性,豬群越大,這種特性越明顯。
 
三、母豬的飼養管理
1、空懷母豬的飼養管理
    一般情況下哺乳母豬在仔豬斷奶時應有7~8成膘,這樣的情況下,仔豬斷奶后7~10天即可發情和配種。
    對于具有7~8成膘情的母豬,在斷奶前3天和斷奶后3天減少飼料的喂量,斷奶后的第4天至發情則增加飼料的配給量,這樣可以減少母豬的乳房炎及促進空懷母豬的發情排卵。
    對于膘情較差的母豬,斷奶前后可少減料或不減料,干乳后可適當增加營養,使其盡快恢復體況,及時發情配種。
對于膘情相當好,以及過于肥胖的母豬,在斷奶前后都要減少喂配合飼料,多喂青粗飼料及加強運動,使其迅速恢復到適當膘情,以利于及時發情配種。
 
四、哺乳仔豬的飼養管理
1、哺乳仔豬的生理特點
(1) 消化器官不發達,消化機能不完善。一般仔豬在5周齡后胃蛋白酶對植物蛋白才有較好的消化作用,在哺乳期應進行早補料以促進胃腸道的發育。
(2)生長發育迅速,物質代謝旺盛。仔豬對營養的需要不論在數量還是在質量上都很高,且對營養缺乏的反應十分敏感,供給仔豬全價、平衡的飼料尤為重要。
(3)體溫調節機能不完善,抗寒能力差。仔豬適宜的環境溫度為:
日齡
環境溫度(℃)
日齡
環境溫度(℃)
1~7
7~14
14~21
30~35
24~28
24~26
21~28
28~35
22~24
20~24
(4)先天免疫力差,抗病力弱。母豬抗體無法進入胎兒,仔豬初生時沒有先天免疫力,只有通過吸吮母豬的初乳而獲得免疫力,稱為被動免疫。仔豬10日齡后才開始產生免疫抗體,到1月齡時免疫抗體的數量還很少,直到5~6月齡才達到成年水平。
(5)體內缺鐵,易患貧血癥。仔豬從出生第8~12天已開始有缺鐵現象,生長快的仔豬3~4天內即出現貧血,如果仔豬拉稀,則貧血更明顯,因此對仔豬應進行早期補鐵。
 
2、哺乳仔豬死亡原因分析
哺乳仔豬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壓死和饑餓死亡。從時間上看仔豬死亡大多發生在分娩后7天內,特別是分娩后3天內死亡率最高,約占哺乳期仔豬死亡量的60%,因此必須從哺乳母豬的管理抓起。
 
3、提高哺乳仔豬育成率的主要措施
(1)增強母豬的飼養管理,增加初生重和泌乳量。
(2)加強分娩看護,減少分娩死亡。
(3)固定乳頭,吃足初乳。
(4)加強保溫,防凍防壓。
(5)寄養與并窩。
 
4、寄養時應注意的問題
(1)原窩與寄養的產仔時間接近,一般在2~3天內。
(2)被寄養的仔豬應吃過初乳,否則不易成活。
(3)事先使寄養的仔豬處于饑餓狀態,在繼母放乳時引入。
(4)母豬及整窩仔豬及寄養的仔豬均用同樣氣味的溶液噴灑,以混淆母豬和仔豬的嗅覺,使寄養的仔豬能母子相安。
(5)同一窩中寄養的仔豬數最好能控制在2頭左右。
 
五、生長育肥豬的飼養管理
1、生長育肥豬的生長發育規律
   豬的生長發育過程是指豬從斷奶到出欄。豬的肥育一般可分為兩種形式:一種是飼養管理條件較為粗放的農村,豬的肥育經過小豬、中豬和生長及最后階段的催肥期:另一種是在飼養管理條件較好的城郊或養豬技術發達的地區,豬的肥育是從小到大直線肥育,即在豬斷奶后經過30天左右的培育,當體重達到20千克以上后進入直線肥育。
   豬的生長肥育過程一般可按體重分為兩個階段,即20~60千克和60~90千克。在20~60千克時豬的生長發育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首先是斷奶造成的應激;其次是飼養管理及飼養管理條件的變化造成的影響;再次是機體發育不完善,還不能充分適應外界條件的影響。因此這一階段應提供優質的、易于消化吸收的飼料,并且加強保溫及飲水等管理。
60~90千克階段的豬機體發育己逐漸完善,對飼料的攝取、消化、吸收及利用較前一段均有了很大的提高,對外界環境條件的變化也有了較強的適應力和抵抗力。
 
2、影響豬育肥的因素
(1)品種類型及雜交利用的影響
不同品種或類型的豬,其生長速度和胴體品質是不同的,一般可分為三種類型:脂肪型、廋肉型及兼用型。不同品種和類型的豬長到同一體重,其生產指標和胴體品質是不同的,瘦肉型的生長最快,飼料利用率和瘦肉率高。
(2)仔豬初生重和斷奶重的影響
仔豬初生重、斷奶重與育肥期的增重之間成正相關。仔豬的初生重大則個體的生活力強,體質好,生長速度快,斷奶重也大,肥育期的增重速度也快,飼料報酬高。因此應加強母豬的飼養以及仔豬的培育,盡量提高仔豬的初生重和斷奶重。
(3)營養因素的影響
     飼糧中營養水平以及飼糧結構組成不同對豬的肥育以及胴體品質的影響也很大。飼養方式不當,瘦肉型的也會被養肥,增重快的也會變慢。
(4)性別的影響
     公豬、母豬去勢后,因為沒有性激素的影響,豬表現為性情安定、性能消失、食欲增進,能更好地利用所攝取的營養,使增重速度提高,肉的品質也得到改善。可見去勢有利于豬的育肥。
(5)環境條件的影響
環境因素中對豬的育肥影響最大的是溫度,溫度過高過低都會降低增重速度,影響胴體品質。4℃以下豬的飼料消耗量增加了2倍,而增重卻降低了50%。一般來講,幼豬階段的最適合的溫度是20~30℃,成年豬是15~20℃。
另外,育肥豬的圈養密度不能過大,一般每頭肥育豬占圈0.8~1平方米,每圈飼養18~20頭為宜。過多會影響日增重和飼料利用率,過少則會造成圈舍面積的浪費。
 
3、提高生長肥育豬生產力的技術措施
(1)選擇適宜的雜交組合
不同品種之間的雜交所產生的后代具有雜種優勢,獲得雜交優勢是雜交的主要目的。雜交對肉豬生產力的影響主要表現在斷奶窩重大、生活力強、生長速度和飼料報酬高等方面,從而可使肉豬能較早地達到預期的出欄重。因此,為了在生產上取得最大的雜交優勢,必須對雜交組合進行篩選,以期獲得最適合本地生產條件的雜交組合。
(2)提高仔豬的初生重和斷奶重
肉豬的育肥效果與仔豬的斷奶重成正比。一般來講,仔豬的初生重越大,生活能力越強,生長速度越快。“初生重差50克,斷奶差500克,肥豬差5000克”。因此要獲得良好的肥育效果,必須充分重視妊娠母豬的飼養管理和仔豬的培育,使其獲得良好的發育。
(3)采用合理的飼喂技術
     肥育豬的飼喂有自由采食和限制飼喂兩種方式。一般來說,采用自由采食可使日增重較快,但相應的瘦肉率較低,飼料的消耗量較高,而限制采食則正好相反。豬在60千克以前主要以骨骼和肌肉的生長為主,此時應采取自由采食的飼喂方式,以充分地發揮其生長潛力。而到了體重60千克以后,肌肉的生長則逐漸緩慢,脂肪沉積則逐漸加快,因此這一階段應轉為限制飼喂,以防止脂肪過多的沉積。
(4)適宜的屠宰體重
    一般來說,豬在6月齡以前的日增重較快,瘦肉率也較高,因此要抓好這一階段的飼養管理,當體重達到90~100千克時進行屠宰可獲得較好的經濟效益,6月齡后豬的生長就由肌肉、骨骼轉向脂肪的沉積,因此6月齡后豬飼養的時間越長,瘦肉率越低,經濟上也就不合算。
(5)促生長劑的使用
   高劑量的銅、喹乙醇、抗生素。銅是肌體內許多酶系統所必需的金屬元素,也是造血系統所必需的元素。喹乙醇可促進蛋白質的合成、加速細胞的生長、提高飼料利用率。抗生素 可減少或調整腸道微生物的量,使得腸道微生物利用營養物質減少,因此營養物的消化和吸收率就提高,肌體能更好的利用所吸收的營養。
 
六、豬病學基礎知識
1、豬病的致病因素
   疾病發生的原因包括外部因素和內部因素兩大方面。內部因素由豬自身的各組織器官的結構、代謝和機能的特殊性決定,包括某些先天性或遺傳性的因素。外部因素包括機械性、物理性、化學性和營養性因素等。
[機械因素]由于機械的力量損傷組織器官,如創傷、骨折等。致病特點是無潛伏期,無前驅期,發生以后也不參與疾病的發展。
[物理因素]包括溫度、濕度、光、電、放射線和大氣壓等因素,如低溫凍傷、高溫中暑,其致病作用的共同特點為:(1)一般只在疾病開始時起作用,不參與以后的疾病發展過程。(2)作用結果都會產生明顯的組織損傷。
[化學因素]豬經常或偶爾接觸到環境中的各種化學物質,其中有一部分化學物質能引起各種不同類型的疾病,統稱為中毒。包括有機的、無機的、飼料性、藥物性物質等。共同的特點為:(1)有短時間的潛伏期和蓄積作用,與時間的長短和毒物進入的部門、攝入毒物的量及毒物存在的狀態、溶解度和濃度有關。(2)毒物對機體的影響不僅決定于毒物的本身,還與豬的品系、性別、年齡、營養狀況、個體以及飼養管理等有關。(3)許多化學物質的致病作用與其本身的結構有關。(4)化學物質在體內的分布不同,損傷作用也不同,有的僅作用于一定組織器官造成局部病變,有的也可作用于全身。
[生物因素]包括細菌、病毒、支原體、衣原體、立克次氏體、真菌等微生物和原蟲、蠕蟲等寄生蟲。本類疾病的共同特點:(1)有一定的潛伏期;(2)疾病發生與致病因子侵入動物的部位密切相關;(3)除本身固有的一定的致病力外,與豬的抵抗力有很大關系;(4)致病因子都有一定的特異性,并具有傳染性。豬康復后還產生一定的免疫力或傳染性。
[營養因素]動物缺乏或食入過多食物,不合理的飼料配比如缺乏維生素、礦物質等,都可以成為疾病的發生原因。特點為:(1)病程發展一般較慢,呈進行性發展。(2)一般性治療效果不明顯,只有補充其缺乏的物質方可好轉。
 
2、豬傳染性病和寄生蟲病的流行過程
   豬傳染性病和寄生蟲病的流行過程,是指由一頭豬感染發病到群體感染發病過程,它必須有傳染源、傳播途徑、豬群易感性三個基本條件同時存在,缺一不可。
[傳染源]也叫傳染來源,是攜帶并排出病原體的豬只,包括病豬和病源攜帶者。狂犬病、口蹄疫、豬瘟在潛伏期可傳染,豬氣喘病在發病期和恢復期仍具傳染性,巴氏桿菌、沙門氏菌等健康豬也可在隱性時期傳染。
[傳播途徑]它是指病原體由一個傳染源傳播到另一易感個體所經由的途徑,可分為垂直傳播和水平傳播。
[豬的易感性]它是指機體對傳染病是否容易感染和容易感染的程度,即缺乏免疫力。決定因素為:(1)豬的內在因素,即豬的種屬、免疫力以及年齡等。(2)飼養管理、環境衛生等外部因素。(3)特異性免疫狀態,如新生仔豬增加,易感豬群引入,免疫豬群自然免疫力消退,將導致豬群特異免疫水平下降,易感性升高。
 
3、豬體溫、呼吸、脈博
   健康豬的正常體溫:成年38~39.5℃,仔豬38~40℃ 。(體溫日差在1℃以內且高熱持續時間在3天以上的稱為稽留熱。有熱期和無熱期交替出現的稱為間歇熱。體溫日差超過1℃以上而不降到常溫的稱為弛張熱)。
健康豬的正常呼吸頻率:每分鐘10~20次,呼吸時胸部、腹部起伏協調,節奏均勻。
健康豬的正常脈博:每分鐘60~80 次。脈博數增多,主要見于急性傳染病、貧血等。脈博數減少,多見于慢性疾病。
 
 
七、常見豬病的診斷和防治技術
(一)病毒性傳染性病
 
1、豬瘟
   豬瘟俗稱“爛腸瘟”,是由豬瘟病毒引起的一種高度傳染性和致死性的疾病。急性病例呈敗血癥經過,慢性病例則以壞死性腸炎為特征。
[病原]豬瘟病毒只有一種血清型,但致病力有強弱之分,病毒分布于病豬的全身,以脾、淋巴結和血液含最高。豬瘟病毒對腐敗、干燥的抵抗力不強,尸體腐敗2~3天后,其傳染性即行消失。一般的消毒劑都有良好的殺滅作用。
[流行特點]本病在自然條件下只感染豬,不同品種、年齡、用途的豬和野豬都易感染。本品的發生沒有季節性,新疫區常呈急性暴發,發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豬瘟常發的地區,豬群有一定的免疫力,病情較緩和,呈長期慢性流行,同時易發生繼發感染。本病主要從消化道感染,也可經皮膚、傷口和呼吸道傳播。
[癥狀]潛伏期5~10天。根據病程的長短和病狀的性質,可分為急性、慢性和非典型豬瘟。
急性型:表現為發病突然,癥狀急劇,高熱稽留(高達42℃以上),口渴、廢食、嗜睡、皮膚和粘膜紫紺、出血,多數病豬有明顯的膿性結膜炎,有的病豬先出現便泌,隨后出現下痢癥狀,糞便惡臭。懷孕母豬出現流產,仔豬出現神經癥狀,如磨牙、痙攣、轉圈等。
慢性豬瘟:病狀不規則,體溫時高時低,病豬消廋、貧血、喜臥、食欲不振、便泌或腹瀉,有的病豬皮膚有紫斑或壞死痂,多見于幼年豬。
非典型豬瘟或稱溫和型豬瘟:癥狀輕微而且病變不典型,群眾稱為無名高熱病。病死率30%~50%,有的自愈后出現干耳和干尾,甚至皮膚出現干性壞疽并脫落。新生仔豬常引起大量死亡,自愈豬變為侏儒或僵豬。
[病理變化]
典型豬瘟 :全身淋巴結腫大,腸系膜淋巴結尤甚,外表呈暗紅色,中間有出血條紋,切面為紅白相間的大理石樣外觀。扁桃體出血或壞死,胃和小腸呈出血性炎癥,在大腸的回盲瓣處粘膜上形成特征性的鈕扣狀潰瘍。腎表面和切面有針尖大的出血點,膀胱粘膜布滿出血點。脾臟的邊緣有時可見到紅黑色的壞死斑塊,似米粒大小,質地較硬,突出被膜表面,稱出血性梗死。
非典型豬瘟:病理變化輕微,如淋巴結呈現水腫狀態,輕度出血或不出血。腎出血點不一致,膀胱粘膜僅有少數出血點。回盲瓣處粘膜上可能形成潰瘍、壞死,但很少有鈕扣樣潰瘍的病變。脾臟稍腫,有1~2處小梗死灶。
[防治]由于藥物治療無效,疫苗的免疫接種對預防豬瘟至關重要。
    (1)乳前免疫法:在仔豬出生后尚未吮初乳前,接種兔化弱毒苗,間隔2小時后再喂初乳,其保護期可達6個月以上。適合大型豬場和豬瘟高發區應用。
(2)去勢免疫法:農村散養豬,通常于40~60日齡斷奶并去勢,這期間母源抗體己消失,接種疫苗后可獲得最佳免疫效果。適合農村和豬瘟安全區應用。
(3)二次免疫法:20~25日齡首免,60~65日齡二免。適合豬瘟不安全地區和種豬場應用。
[綜合性預防措施]加強環境控制是預防本病的前提基礎,其中包括環境消毒以及堅持自繁自養和杜絕外來傳染源等。通過加強飼養管理等各項措施,可大大地減少本病的發生率,為免疫防制創造有利的環境條件。
 
2、偽狂犬病
偽狂犬病是由偽狂犬病毒引起的一種家畜和野生動物共患的傳染病,仔豬感染后有明顯的神經癥狀和全身反應,有較高的病死率,懷孕母豬發生流產,成年豬一般呈隱性感染。
[病原]病毒發病初期存在于血液、乳汁、臟器和尿中后期存在于中樞神經系統。本病毒只發現一個血清型,但不同毒株的生物活性和物理學特性有所差異,病毒對外界環境的抵抗力很強,在污染的豬舍或干草上能存活1個多月,在肉中可存活5周以上。一般消毒劑都能將其殺死。
[流行特點]病豬和帶毒豬是本病的傳染源,帶毒的鼠、狗、貓等對本病的傳播起一定作用。豬是主要的病毒貯主,不僅發生水平傳播,而且發生垂直傳播。傳播途徑主要是呼吸道和消化道,也可通過直接或間接接觸、皮膚傷口、配種等傳播,患病母豬可經乳汁傳給乳豬。病毒在豬場中通過豬體多次傳代后毒力增強。此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產仔高峰季節多發。
   [癥狀] 潛伏期平均為3~6天,很少超過10天。癥狀隨豬的用途、日齡不同而有差別。妊娠母豬發生流產或產朩乃伊胎、死胎和無生命力的弱仔,這些仔豬于產后1~2天內出現嘔吐、腹瀉、精神萎頓、運動失調、痙攣、角弓反張,通常在24~36小時內死亡。
哺乳仔豬(1~4周齡)感染本病后病情極為嚴重。病初體溫升高至41~42℃,食欲減退精神不振,呼吸困難(常呈腹式呼吸),表現特征性的神經癥狀,先興奮不安,震顫,不停地向前沖或轉圈運動,叫聲嘶啞,繼而出現痙攣,四肢麻痹,最后衰竭死亡,病死率可達40%~60%。
斷奶后的仔豬(60日齡)感染后癥狀輕微或隱性感染,只表現一過性發熱,精神沉郁,有些病豬嘔吐、咳嗽,一般于4~8日恢復,極少死亡。
[病理變化]一般無明顯的肉眼病變。典型的病例可見腦膜充血、腦脊液增多、淋巴結及腎臟有多少不一的出血點。肝、脾等實質器官可見直徑為1~2毫米的灰白色壞死灶。肝、腎的壞死灶最具有特征性,周圍有紅色暈圈,中央黃白或灰白。
   [防治](1)綜合性防疫衛生措施,新引進豬要隔離觀察,豬場嚴格消毒,做好滅鼠工作。
         (2)免疫預防。
 
3、口蹄疫
   本病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偶蹄獸的一種急性、熱性和高度接觸性傳染病。臨床特征為病豬的口腔粘膜、蹄部和乳房皮膚出現水皰和潰瘍。
[病原]口蹄疫病毒有7個主血清型,各血清型之間抗原性不同,無交叉保護力。病毒不耐陽和高溫,不耐酸堿,煮沸3分鐘能殺死病毒,1%~2%氫氧化鈉或1%~2%甲酫溶液短時間內能滅活病毒。
[流行特點]口蹄疫病毒感染所有偶蹄動物。消化道粘膜和呼吸道是本病的主要入侵門戶。病豬的水皰和水皰皮含毒最多。在發熱期間,病豬的糞便及呼出的氣體都含有病毒。易感動物可通過帶毒的氣溶膠、污染飼料、飲水和工具等被感染。病畜在發病期和病愈后 1個月左右帶毒。本病多見于大流行和流行性,如果撲滅措施較得力,多呈地方流行性和散發性,并有一定的周期性,每隔3~5年流行一次。本病在自然條件下,多發生在冬春寒冷季節,夏季往往可以自然熄滅。
[癥狀] 自然感染,潛伏期為2~8天。人工接種1~2天出現臨床癥狀。病豬以蹄部水皰為主要特征。病初體溫升高至40~41℃,精神不振,食欲減少或拒食,常臥地。蹄冠、蹄叉、蹄踵部出現局部發紅、微熱、敏感等癥狀,不久形成小水皰,并逐漸融合呈白色環帶狀。一般在水皰破裂后,體溫下降,如無細菌感染,1周左右可康復。若有細菌繼發感染,可局部化膿壞死,蹄殼脫落,有些病豬鼻鏡,口腔粘膜,哺乳豬的乳房也有水皰和爛斑。新生仔豬呈急性胃腸炎而突然死亡,斷奶仔豬感染時常引起心肌炎而導致死亡。
[病理變化]特征性病變是在皮膚粘膜上出現皰狀斑疹,容易發生破裂而形成糜爛。仔豬發生口蹄疫時,主要見到急性胃腸卡他性病變;心臟有心肌炎病變,心肌松軟,切面有灰白色或淡黃色斑點或條紋,好似虎身上的斑紋,故稱虎斑心。
[防治]做好嚴格的檢疫工作。加強消毒和疫苗免疫。
[治療]輕癥病豬經過10天左右基本上自愈。重癥病豬可先用0.5%高錳酸鉀溶液或其他消毒液洗凈局部,再涂龍膽紫溶液或碘甘油,經過數日治療,絕大多數可以治愈。根據國家規定,口蹄疫病豬應一律急宰,不準治療,嚴格封鎖,以防擴散。
 
4、豬生殖和呼吸綜合征(藍耳病)
   豬生殖和呼吸綜合征又稱藍耳病,是新近發現的由病毒引起的豬的一種繁殖和呼吸障礙的傳染病。其特征為母豬發熱、厭食,懷孕后期發生流產死胎、木乃伊和弱胎繁殖障礙;幼齡仔豬出現呼吸癥狀和高死亡率。
[病原]病原是具有囊膜的RNA病毒。對乙醚、氯仿等脂溶性物質敏感。當PH值低于5或高于7時,病毒感染力可減少90%以上。
    [流行特點]自然流行中,本病僅見于豬。潛伏期為3~37天,其他家畜和動物未見發病,不同年齡、品種、性別的豬均可感染,但易感性有一定差異。繁殖母豬和仔豬發病比較嚴重,但育肥豬發病比較溫和。本病呈流行性傳播,傳播迅速、主要經空氣由呼吸道感染。病毒在感染豬體內可長期存在,因此病豬和帶毒豬是重要的傳染源。由于病毒可經精液傳播,故使用急性患病豬的精液時需特別注意。
[癥狀]病初精神倦怠、厭食、發熱,少數病例出現雙耳、外陰、尾部、腹部以及口部青紫發紺,故稱藍耳病,但這種表現的病例不超過5%.隨著病情的發展,妊娠母豬出現早產、死胎、木乃伊及弱產胎增多,這些異常產病例多發生在妊娠107~112天之間,部分發生在預產期。死胎和木乃伊一般個體較大,常呈黑色、褐色或棕色。存活的仔豬虛弱,常常四肢呈外“八”字型。發病仔豬多表現為快速腹式呼吸、眼瞼水腫、結膜炎、打噴嚏和頑固性腹瀉,有些可出現嚴重的呼吸系統癥狀,部分病例無任何癥狀。斷奶仔豬發生繼發感染的危險性很高。
   [病理變化]病死仔豬僅見于頭部水腫、胸腔和腹腔有積水,個別仔豬可見化膿性腦炎和心肌炎的病變。
[防治]本病目前尚無特殊藥物療法。主要采取清除病豬和嚴格的消毒措施,切斷傳播途徑。疫苗接種是預防本病的主要手段。

<kbd id="9dzfd"></kbd>

<menuitem id="9dzfd"><center id="9dzfd"></center></menuitem>
  • <menuitem id="9dzfd"><b id="9dzfd"><pre id="9dzfd"></pre></b></menuitem>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镇宁| 西乌珠穆沁旗| 西藏| 秭归县| 松潘县| 海南省| 常山县| 临夏县| 滦南县| 桐庐县| 和硕县| 榆社县| 大庆市| 阿瓦提县| 漯河市| 长宁县| 资溪县| 西安市| 高要市| 特克斯县| 全南县| 普兰店市| 海南省| 吴江市| 马边| 开封县| 贞丰县| 金堂县| 新巴尔虎右旗| 南华县| 梁河县| 芦溪县| 正阳县| 旺苍县| 扶绥县| 永州市| 八宿县| 白水县| 江安县| 青河县| 巩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