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皮膚病是一類多病因性疾病,可分為如下幾類:傳染病損害,如葡萄球菌、豬丹毒、放線桿菌病、換死桿菌病、鏈球菌病、真菌性皮炎、圓環病毒繼發性皮炎、斷奶仔豬多系統衰竭綜合癥等。寄生蟲性皮膚病,如皮膚疥螨、吸血昆蟲叮咬(蚊蠅虱)等。變態反應性皮膚病,如豬濕疹、蕁麻疹、飼料疹、藥物疹等。神經新損害皮膚瘙癢病等。營養性皮膚病,如厚皮病、角化癥等。皮膚病可引起豬生長阻滯、飼料轉化率顯著降低,如豬疥螨病、角化癥等;也可引起仔豬急性大批死亡和種豬繁殖障礙,如滲出性皮炎、豬丹毒等。
一、仔豬葡萄球菌感染(滲出性皮炎、油皮病) 1、病因葡萄球菌皮膚感染。 2、臨床癥狀 多發于仔豬斷奶期間,癥狀為皮膚潮紅,豬形成點狀到塊狀痂皮,嚴重的全身結痂,顏色為橙色到黑色,脫屑、瘙癢,發生此病仔豬精神狀況差,生長速度受損,致殘比例高。此病一般發生在衛生狀況較差,消毒免疫不全面的豬場。 全身像長癩一樣,開始從耳朵長起,然后長至全身還有腳上。嚴重的皮膚上會出現潰爛,脫皮。皮膚有硬塊。毛皺在一起。會發燒,體溫41℃。3-7天死亡,未及時治療死亡率高達50%以上。常發生于1-6周齡豬只。這種細菌通過打架咬傷,粗糙地面磨擦及患疥螨發癢抓傷等傷口感染而引起滲出性皮炎。其發生率并不高,死亡率通常為30%,有時高達80%,逐漸形成厚膜,皮膚變得粘濕及呈油脂狀,隨后形成龜裂硬層,皮毛粗剛,最為普遍的是四肢蹄上的創傷。急性敗血性癥是其死亡根本原因。 3、治療 該病如能得到及時藥物治療,可以控制。 3.1、青霉素G肌內注射8-10萬IU/kg,1日2次,連用3天; 3.2、鹽酸頭孢噻呋注射液,5mg/kg,1日1次,連用3天; 3.3、鹽酸頭孢喹肟,2.5mg/kg,1日1次,連用3天。 二、豬丹毒 1、病因 豬丹毒是由豬丹毒桿菌所引起的傳染病。急性豬丹毒的特征為敗血癥和突然死亡。亞性急豬丹毒患豬的皮膚則可能出現紅色疹塊。 2、流行病學 豬丹毒桿菌廣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健康帶菌豬之扁桃腺和淋巴組織均帶有本菌。許多種哺乳動物和鳥類曾分離到本菌,因此,他們可能即是本病的間接感染源。豬丹毒桿菌常由消化道侵入,隨之繁殖于扁桃腺,繼而造成病菌侵進血液循環。嚴重的菌血癥迅速變成全身性敗血癥和突然死亡。稍后,病菌可滯留在皮膚,關節或心臟瓣膜,轉變成亞急性及慢性型。皮膚傷口的感染亦有報道,但不普遍。患豬主要為3月齡至上市齡豬群。有時候,年輕母豬亦感染。 3、臨床癥狀與皮膚病變特征 其特征是一只或數只豬突然死亡。患豬體溫升至42℃以上,高熱稽留。急性豬丹毒的而懷孕母豬常發生流產。感染后2-3天皮膚呈凸起的紅色區域,此紅斑大小形狀不一,多見于耳后、頸下、胸腹下部及四肢內側。病好轉時紅斑可消失,病惡化時則融合成片。亞急性疹塊型:其特征是皮膚表現出疹塊。通常發病后2-3天在胸、腹、背、肩、四肢等部位的皮膚發生疹塊,呈方塊形,菱形,偶呈圓形,稍突于皮膚表面。初期疹塊充血,指壓褪色,后期淤血,紫藍色,壓之不褪。急性或亞急性豬丹毒耐過后常轉變成慢性型。本型以跛行和皮膚壞死為特征。發病初期為關節疼痛和發熱,隨后變成腫脹和僵硬。急性病例不表現任何癥狀而突然死亡。部分初期病豬皮膚發生潮紅,繼而發紫,以耳、頸、背等部位多見,指壓褪色,指去復原,病程3-4天,不死則轉為疹塊型和慢性型。 豬丹毒的典型病變是皮膚紅斑與疹塊。慢性豬丹毒患畜的幾個關節可見非化膿性關節炎。其他內部器官有時出現梗塞,特別是心瓣膜炎癥時。 4、防治基本原則:發病后應立即使用藥物控制,晚期治療效果不理想。 4.1對發病豬立即使用注射給藥。 青霉素G肌內注射8-10萬IU/kg,1日2次,連用3天;鹽酸頭孢喹肟注射液,肌內注射5mg/kg,1日2次,連用3天。鹽酸頭孢喹肟注射液,肌內注射2.5mg/kg,1日1次,連用3天。 4.2對發病豬場全群混飼給藥。 每噸飼料添加阿莫西林200g,舒巴坦50g,連續使用1-2周。 4.3豬丹毒疫苗預防。 三、皮膚型鏈球菌病 1、病因 豬鏈球菌 2、流行病學與臨床癥狀皮膚型鏈球菌病常發生于斷奶后仔豬、中豬和大豬。發病率在5%左右。 臨床上表現有5種類型:全身性敗血癥、豬肺炎型鏈球菌、腦炎型鏈球菌病、關節炎型鏈球菌病和皮膚型鏈球菌病。 癥狀:皮下出現膿腫、皮膚出血、潮紅、后期體溫升高。若不治療,發生敗血癥死亡。 3、治療 3.1手術抽出膿汁,破損部位使用0.5%碘甘油(配制方法:取0.5g碘,1.5g碘化鉀,加10ml95%乙醇攪拌溶解,用甘油定容至100ml)。 3.2青霉素G肌內注射8-10萬IU/kg,1日2次,連用3天;鹽酸頭孢喹肟注射液,肌內注射5mg/kg,1日2次,連用3天。鹽酸頭孢喹肟注射液,肌內注射2.5mg/kg,1日1次,連用3天。 四、壞死桿菌病 1、病因 皮膚受傷而激發壞死梭狀桿菌感染(革蘭氏陰性,小的成球桿狀、大的呈長絲狀,無鞭毛,不形成芽孢和莢膜。用復紅美籃染色著色不均勻,本菌為嚴格厭氧,較難培養成功。1%福爾馬林、1%高錳酸鉀、4%醋酸都可殺死本菌。化膿放線菌、葡萄球菌等常起協同致病作用)。 2、癥狀常見病變為雙側臉頰或口腔潰瘍。膝、蹄冠、肘節及蹄、乳房及尾巴的皮膚也可發生壞死病變。皮膚壞死病變部位覆以棕黑色痂皮。臨床上表現有壞死性口炎、鼻炎、皮炎和腸炎。 3、治療 3.1先將痂皮刮除,以雙雙氧水或高錳酸鉀溶液沖洗,再涂0.5%碘甘油。 3.2 嚴重的病例,應同時注射抗生素。萬特肺靈注射液,肌內注射2.5mg/kg或鹽酸頭孢噻呋注射液,肌內注射5mg/kg,1日1次,連用3天。 五、豬痘 1、病因 病毒引起,直接接觸傳染。皮膚損傷是豬痘感染的而必要條件。豬虱及其他吸血昆蟲對皮杜損傷使病毒得以進入皮膚。 2、癥狀 皮膚和黏膜上形成痘疹。病變皮膚位于腰背部、胸腹部及大腿內側,病變開始為丘疹,然后發展成水皰,水皰容易破裂,若繼發感染會形成膿皰。水皰破后常會結痂。大多數痂皮在感染三周后脫落。在臨床上須與豬疥廯區別。無并發性皮膚病的豬痘不會發癢,不難作類癥鑒別。對臨床診斷如有可疑,應作皮膚組織病理檢查,豬痘病毒可在電子顯微鏡下認出。取痘疹制作涂片,HE染色鏡檢,變性壞死的上皮細胞中檢出嗜酸性包涵體確診。 3、防治 3.1、全身使用廣譜抗菌藥物,防止細菌繼發感染。 3.2、加強衛生管理及清除一切外寄生蟲。 3.3、用0.5%碘甘油涂抹患部。 六、皮膚霉菌病 1、病因 主要由石膏樣毛廯菌和小孢霉菌引起。 2、癥狀與病變 病變可發生在身體各部分。病變為圓形、棕或橘色分泌物覆蓋毛發,逐漸擴大。此病全年均發生,主要是小、中豬發病較多且癥狀嚴重。發病與品種、性別無關,小、中豬發病率為5-10%,致死率極低。發病初期,豬的皮膚潮紅,幾天后顏色逐漸變紅,并伴有滲出性炎癥。此時豬食欲、精神、體溫無異常,再過2-3天后,豬皮膚逐漸出現鐵銹或褐色斑塊病灶。多發于耳根、肩胛或頸部皮膚,嚴重的出現在四肢,甚至波及全身。后因皮下結締組織大量增生,淋巴和血液回流受阻,皮膚肥厚而發生“象皮病”。 3、診斷刮取病灶的痂皮和粘有滲出液的被毛,置于載玻片上加生理鹽水或美藍染色劑一滴,蓋上蓋玻片,靜置待病料透明軟化后,在顯微鏡下觀察,可見菌絲上芽生成圓形孢子。也可紫外線燈直接觀察毛發熒光,被霉菌侵害的毛發會出現綠色熒光。 4、防治 4.1 用0.2%高錳酸鉀溶液全身洗刷(注意避開眼睛),后用0.5%碘甘油涂搽廯部。 4.2發病期間使用廣譜抗菌藥物防治繼發混合感染。 4.3肌內注射地塞米松磷酸鈉。 4.4 加強飼養管理工作和衛生消毒,盡量保持環境的潔凈與干燥。 七、豬疥廯 1、病因 豬疥廯 2、臨床癥狀與病理變化 嚴重的疥廯不但影響生長發育、降低飼料轉化率,而且可造成豬只應激。其病變特征為皮膚充血和滲出形成小結節。疥廯癥的重要臨床癥狀是瘙癢。患畜會磨擦其患部使皮膚變紅,皮膚損傷和脫毛,表皮過度角化。慢性時皮膚變厚起皺紋。有疥廯蟲感染的仔豬會引起其他病原如壞死桿菌、葡萄球菌、痘病毒的感染繼發。繼發感染后形成化膿性結節或膿包,破潰后內容物干枯形成痂皮。本病可采取病變部位皮膚組織鏡檢蟲確診。 3、治療與控制 3.1 合理的驅蟲程序 1)注意藥物的選擇——復方制劑(較完全的抗蟲譜) 目前對豬寄生蟲用藥一般首選阿維菌素類藥物,包括伊維菌素、阿維菌素、多拉菌素和摩西菌素。奔雷藥物確實對吸血昆蟲和線蟲有較好的驅殺作用,但對吸蟲和絳蟲無效。目前國際對抗寄生蟲藥物慣例——復方制劑。 2)給藥方式:連續式優于單次給藥 習慣性驅蟲方式(一次安全)是造成豬寄生蟲重復感染的主要原因。寄生蟲在動物體內的生活周期一般為7-21天(即從蟲卵發育到成蟲的時間)。一次性給藥的藥效維持時間一般為5-7天,此種方式用藥只能殺死成蟲,而對后來由蟲卵發育的蟲體無效。因此較好的驅蟲給藥方式是將藥物添加到飼料中連續使用1周左右。 3)母豬可用季節性驅蟲(每年3-4次),小豬一定要采用階段性驅蟲(斷奶后2周開始); 4)母豬懷孕初期驅蟲程序的適當調整; 5)注意環境安全。 3.2 有效要去大環內酯類抗寄生蟲藥物:伊維菌素、阿維菌素、乙酰阿維菌素、多拉菌素、莫細菌素等。本公司產品“絕蟲金針”或“蟲伊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