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瘟仍然是目前危害我國養豬業的最為重要的疾病 一、豬瘟免疫失敗的原因 1.母豬持續感染與垂直傳播 母豬持續感染和仔豬胎盤感染是目前引起免疫失敗的重要原因。我們首次在實驗室成功地利用豬瘟野毒人工復制了豬瘟病毒持續感染的帶毒母豬動物模型,此母豬可帶毒750天。這種豬甚至可以終生帶毒、排毒,可成為豬瘟病毒的主要儲存宿主,血液中的含毒量可達105—106PFU/ml。最早報道豬瘟胎盤感染是在1955年,以后此類報道逐漸增多。胎盤感染后,引起母豬繁殖障礙,出現弱胎、死胎、甚至木乃伊胎,從死亡仔豬體內可分離到豬瘟病毒。為了研究持續感染母豬對仔豬的胎盤垂直傳播情況,再將這頭母豬與人工感染另一株豬瘟野毒的帶毒公豬或健康公豬自然交配或人工受精使其懷孕產仔,可產下帶毒的木乃伊胎和死胎,用豬瘟熒光抗體檢查胎豬均為陽性,此后該母豬不能再次配種。為了解帶毒母豬對同居豬和環境的污染情況,在母豬帶毒273天時,用健康陰性豬與之同居,可造成同居豬感染。至此成功地人工復制了豬瘟病毒胎盤垂直傳播及水平傳播的動物模型,在實際工作中,這些持續感染帶毒豬的存在,可形成豬瘟常發地區和豬瘟常發豬場。由這種母豬產下的仔豬多為先天免疫耐受豬,這種情況常常導致豬瘟在豬場形成惡性循環,即豬瘟亞臨床感染→胎盤感染→母豬繁殖障礙→仔豬帶毒→后備母豬→亞臨床感染。如此惡性循環,使得帶毒豬在臨床中有3-33%的帶毒率。 2.仔豬先天免疫耐受 由母豬持續感染和仔豬胎盤感染引起的免疫失敗現象,除了出現上述生產水平降低的情況外,經胎盤感染出生后存活的仔豬往往成為持續感染者,可長期帶毒、排毒,其本身并不表現臨床癥狀。這種豬除了對豬場造成惡性循環外,這種經胎盤感染的仔豬出生后,吸允初乳,數日內病毒血癥可一過性降低,但病毒存在于全身上皮組織、淋巴樣組織和網狀內皮組織,這種感染豬不能建立中和性抗體應答,形成免疫耐受,以至于對疫苗免疫后不能產生免疫應答。Liess用低毒力的野毒Glentorf株給妊娠40、70、90日齡的母豬滴鼻感染,結果引起母豬繁殖障礙,仔豬出生后多為死胎、木乃伊胎、流產,或出生后在1周內到11周內死亡,出生后存活的發病豬無臨床癥狀,解剖為胸腺萎縮、淋巴結腫大。由此證明了持續感染帶毒母豬所產仔豬對疫苗免疫后不能產生保護作用的免疫耐受機制。 另外,我們模擬生產中的實際情況,對無臨床癥狀的豬瘟陽性經產母豬所產仔豬進行免疫效力試驗研究。兩頭母豬分別產下兩窩仔豬,帶毒率分別為5/11和12/14,產仔時按仔豬產出順序隔頭進行臨時豬瘟兔化弱毒疫苗接種,1小時后再吸初乳,再用標準石門強毒進行攻擊。免疫豬瘟疫苗不能使帶毒仔豬產生免疫保護力,接種疫苗的5頭豬在強毒攻擊后死亡4頭。結果:豬瘟病毒持續感染對胎兒發育有不同程度的影響;豬瘟病毒持續感染母豬可經過胎盤垂直傳播病毒給仔豬,攻擊前死亡的豬全是帶毒豬;吃初乳和疫苗接種不能阻止帶毒仔豬的死亡,并且形成免疫偏離現象或免疫耐受現象,導致免疫失敗,甚至誘發豬瘟,通過此項試驗也得到了證實。通過病理切片觀察,豬瘟病毒持續感染可導致母豬生殖器官產生病理變化,特別是卵巢的病理變化,使卵泡結節化,降低或失去排卵功能,最后導致功能障礙及繁殖障礙。 3.帶毒公豬的垂直傳播 用RT-PCR檢查帶毒公豬自然交配所產死胎的病毒基因型,結果表明:死胎感染的病毒基因型與帶毒母豬原有的病毒基因型不同,而與帶毒公豬的病毒基因型相同。試驗證明帶毒種豬不僅能通過母豬胎盤垂直傳播,而且能通過公豬精液垂直傳播豬瘟,這是造成豬瘟持續感染的又一重要原因。 綜上所述,豬瘟持續感染母豬造成的垂直傳播是引起仔豬死胎、木乃伊胎、弱胎及不發病的仔豬帶毒的主要原因之一,加之它所產生的水平傳播方式,還會造成其它豬的感染并污染環境。因此一旦種豬場有豬瘟病毒持續感染的種豬存在,就會引起免疫耐受,導致免疫失敗,時刻都有豬瘟發生的危險。因此要根除豬瘟就必須從源頭抓起,及時淘汰帶毒種豬,對種豬場進行徹底凈化。 4.非豬瘟病毒感染對豬瘟疫苗免疫效果的影響 造成豬瘟持續感染的原因目前還不十分清楚,經初步研究還證實:豬瘟病毒反復多次感染及PPV、PRV和PRRSV混合感染均可造成豬瘟病毒在體內的滯留而造成持續感染。利用20頭9月齡左右豬瘟、偽狂犬、豬繁殖與呼吸障礙綜合癥抗原、抗體陰性豬,將其分成6組,分別利用豬細小病毒(PPV)、豬偽狂犬病毒(PRV)和豬繁殖與呼吸障礙綜合癥病毒(PRRSV)單獨或混合感染,7天后,連同對照豬4頭,免疫接種豬瘟兔化弱毒疫苗(HCLV),13天后連同4頭陰性對照豬一起攻擊豬瘟石門強毒。整個試驗期間分別每天測溫,觀察臨床癥狀,每周采集扁桃體和血樣做各種病毒抗原及抗體檢測。結果在攻擊石門強毒后2周,單獨和混合感染了非豬瘟病毒后接種HCLV疫苗的4個免疫組12頭豬除1頭外,11頭全為HCV抗原檢測陽性,且多呈強陽性;而單一HCLV疫苗免疫組在豬瘟強毒攻擊后檢測不到HCV;所有HCLV疫苗免疫豬均存活,而非免疫對照組4頭豬全部在攻毒16日內死亡。試驗表明非豬瘟病毒感染的確對豬瘟疫苗免疫效果有影響,能造成豬瘟疫苗免疫的失敗。 5.母源抗體及疫苗免疫程序對疫苗免疫的影響 經試驗表明,當母源抗體水平在1∶16時,使用2個免疫劑量疫苗接種3頭豬,在強毒攻擊后,雖然這些豬均存活下來了,但3頭豬均有持續24-72小時的潛伏期,體溫升高1.5-2℃,持續2.5-8天,而使用4個劑量免疫接種的3頭豬,僅1頭體溫升高2℃,持續時間僅為2.5天。其他兩頭豬既無潛伏期,又無體溫升高。試驗表明,提高疫苗中的病毒含量對母源抗體不整齊的豬場的豬瘟控制是非常必要的。目前歐洲為了消滅豬瘟的亞臨床感染,多采用加大免疫劑量的方法。歐洲藥典規定用C株疫苗免疫時,肌肉注射劑量為100PD50(400RID)。我國豬瘟細胞苗出廠檢驗以5萬倍稀釋能致兔體熱反應為合格,即每ML 原液含5萬個RID,規定的免疫劑量為150 RID(含37PD50),遠遠低于國際標準,況且我國豬場中存在的豬瘟持續感染問題和其他病原混合感染的問題比發達國家嚴重的多,使用常規免疫劑量預防接種,在母源抗體參差不齊和有豬瘟病毒持續感染的豬場,要想有效地控制豬瘟是不可能的,很有必要借鑒發達國家控制豬瘟的做法,提高疫苗的質量標準。我國政府采購制定的標準符合這一要求。 6.疫苗質量對免疫效果的影響 豬瘟疫苗的質量好壞,直接影響豬瘟的免疫效果。我國的豬瘟疫苗存在兩大問題,一是疫苗中病毒含量低。在脾淋組織疫苗方面,我國現有豬瘟兔脾淋組織疫苗工藝落后,制造疫苗所需的大耳白兔子數量太少,而且由于品種退化的原因,遠遠滿足不了需要,同時效力檢驗的標準太低;在牛睪丸原代細胞疫苗方面存在的問題更大,我們現有的標準只有歐洲等發達國家的1/4,病毒含量太低,在其他疾病混合感染,母源抗體存在的情況下,很難達到應有的免疫效果。除此之外,由于牛感染BVDV非常普遍,有牛睪丸原代細胞生成疫苗,不可避免的會遭到BVDV污染,污染了這種病毒,一是直接影響病毒在細胞中的增殖,同時還會造成BVDV疾病的傳播,直接影響胎兒存活。運輸的冷鏈系統不完善導致豬瘟病毒存活力降低也是引起豬瘟免疫失敗的重要原因。 我國的中國系(C系)豬瘟兔化弱毒疫苗是目前世界上最好的豬瘟疫苗,世界上許多國家通過免疫接種這種疫苗,控制以至消滅了豬瘟。我們的實驗室工作也證明,豬瘟兔化弱毒疫苗免疫接種豬可有效地抵抗多種野毒株的攻擊。因此可以認為,豬瘟兔化弱毒疫苗仍然是目前我國使用控制豬瘟最為有效的疫苗。盡管豬瘟兔化弱毒疫苗有如此之多的優點,但在實際應用中,疫苗的質量問題仍是大家非常關心問題。我國豬瘟的免疫失敗跟豬瘟疫苗的質量有著直接的關系。我國豬瘟疫苗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 細胞疫苗: 1) 利用牛睪丸原代細胞制造的疫苗疫苗生產工藝不穩定,批間差異大,病毒滴度太低,免疫效果差; 2) 利用牛睪丸細胞生產疫苗容易導致BVDV或BDV的污染。BVDV和BDV與HCV同屬瘟病毒,均可導致胚胎發育不良或死亡和形成免疫耐受。用污染BVDV或BDV的細胞生產疫苗,由于競爭抑制的原因,豬瘟病毒在細胞中的增殖會明顯受到影響,這也是導致豬瘟牛睪丸原代細胞疫苗毒價低的主要原因之一。 (2)脾淋組織疫苗: 1)制造疫苗所需的大耳白兔子數量太少,而且由于品種退化的原因,遠遠滿足不了需要。 2) 生產工藝落后,利用動物組織制苗,易造成外源病原污染,由于當前我國缺乏制苗兔子的質量標準,特別是對兔子體內的病原缺乏檢測方法和標準,很難保證疫苗的純凈性。如兔出血熱病毒。試驗證明:用兔出血熱病毒疫苗免疫兔,影響HCV的增值。 新近研究成功的用傳代細胞系生產的豬瘟疫苗則很好的解決了這一問題。該疫苗的病毒含量比原代細胞生產的疫苗提高了近20倍,達到甚至超過了政府采購的疫苗標準。同時有效解決了疫苗中BVDV或BDV外源病原污染的問題。 |